艾德玛拉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

可以理解,却不能原谅

       最近结束了一些事情,得到了许多空闲,于是决定把时间打发在图书馆。呆了几天我发现,图书馆其实并不是良好的阅读场所——冷、空旷并且吵闹。因为空旷,所以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小动作不会影响到他人:擤鼻涕啦、来回挪动椅子啦、在楼道里上上下下啦、和同伴小声交谈啦... ... 都是无伤大雅的小事,但是如果在一段时间里这些全都发生的话,你就只有一个想法:啊,快快找了书离开吧!


       为了让自己的阅读更加专注,我暗自规定一次只借一本书。在前天晚上,这个规定被打破了:我原本只是想找《献给阿吉列侬的花束》的,我前一段时间刚看完1/3,但在找寻它的过程中,我被一本英国作家的小书绊住了脚——《黑衣女人》,来自于Susan Hill。

书的质感很好


       它唤醒了我的记忆。2013年左右,我突然被哈利波特系列迷住了,并且义无反顾地成了一名“哈迷”。当时疯狂补电影(我没看过全书),也看了一年前上映的,由饰演哈利波特的演员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主演的《黑衣女人》,当时的我“哈利波特滤镜”太过浓厚,看完只觉得丹尼尔在《黑衣女人》中的表演完全是那个格兰芬多小子的复刻——勇敢、莽撞、主角光环旺盛,只差一根魔杖。看完我就写了一篇满是吐槽的影评,这影评我现在都不好意思读第二遍。:D


但它毕竟是我的第一篇“正式影评”,所以我对《黑衣女人》心心念念很多年。


       所以我看到这本正立在书架上的小说心中感慨万千,宛如老友重逢,不甚欣喜。我告诉自己,你看它,这么薄,装帧这么“友好”,借了它吧,我心中的另一个小人说,好啊!


       花了半天看完了,找了资源又回顾了电影。(没想到,电影出了第二部,赶明儿再看)


       我很喜欢原著。

       在读之前,我被对于之前看第一遍电影形成的印象缠绕着,觉得电影“不好看”,所以书应该也就是一本普通的恐怖小说。但是阅读之后我很惊讶,作者的手法温婉细腻、行云流水、娓娓道来,故事就像广阔平原上的云朵一样不急不躁地进行着,结尾也结得恰到好处,没有徒劳的画蛇添足,没有无谓的感慨旧事,就是一个整洁顺畅的period。



       书本里的故事从男主人公亚瑟与第二任妻子搬入新居几年后的一个圣诞夜开始,妻子和孩子们(继子、继女)在火炉边轮流说鬼故事玩乐,他们要求平时少言的继父也讲一个,但这触碰到了亚瑟的伤疤,揭开了一段尘封往事。亚瑟当天晚上开始动笔,决定写下这困扰自己多年的梦魇……那时的亚瑟,年轻,二十三岁不到,有一位美丽的未婚妻。他在本特利先生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一天,本立特先生要求他出一趟短差,去处理一位离世守寡女士的文书——找到有用的并且寄回伦敦。

       亚瑟来到克莱辛·吉福德,先参加了那位女士的葬礼,在葬礼上他看到了一名黑纱遮面、黑衣裹身的女人,她形销骨立,行踪不定。后来在守寡女士的大宅——鳗鱼潭庄园中又见了她几次,每次都有怪事发生,这让年轻的亚瑟非常害怕。随着文书处理工作的进展,亚瑟发现了这个家族的旧事:

珍妮特和爱丽丝是一对姐妹,爱丽丝嫁给了鳗鱼潭庄园的男主人,生活美满。珍妮特未婚先孕,产下一个男孩,在种种压力下只好把这个孩子送给爱丽丝夫妇抚养。最开始,爱丽丝夫妇不让珍妮特与男孩有接触,但是珍妮特苦苦哀求,夫妇两个心软了,于是允许珍妮特住进庄园。随着交流的增多,母子天性让男孩与珍妮特的感情越来越深。

一天,珍妮特在窗口目送男孩和乳母乘坐马车驶出庄园,走上庄园门口的大堤,但是悲剧突然发生了,马车不小心驶入了大堤旁的沼泽地里,无人生还。珍妮特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淤泥没顶、气绝身亡。她疯了,在儿子惨死两年后由于心脏衰竭死掉了。但是,她并没有真正离去。她把儿子的死归结于爱丽丝夫妇的疏忽,她进而嫉恨她所见到的每一个美满的家庭,每一次出现,镇上的孩子们总会离奇地死亡。整个小镇都被这个怨气肆意、头脑疯癫的女鬼纠缠。

       年轻的亚瑟在乡绅戴利先生的帮助下逃离了这个不详的小镇。他回到伦敦,和未婚妻迅速成婚,很快有了可爱的儿子。他以为一切都会过去,生活会永远这么幸福,没有“黑衣女人”的纠缠,但是在儿子两岁的时候,他看到“黑衣女人”又出现了,她让亚瑟的妻子与儿子乘坐的马车疯狂地撞向公园里大树……

       她永远都不会停止她的报复。



       电影和原著的关系……怎么说呢,电影是借了书中的故事背景,但很多细节都不一样了。

       比如说在村民们对亚瑟的态度上,电影强调了亚瑟与村民们的冲突,而在书里,村民们只是沉默,但是对于这个伦敦来的陌生人,他们还是通情达理、足够友好。

       其次,电影还是遵循了欧美恐怖片的惯例,拿孩子与玩偶作为营造恐怖气氛的重要道具。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原著是亚瑟的第一人称视角,心理描写很多,拍电影不可能让一个英国男人一直唠唠叨叨叙述心路历程嘛。

       再次,电影对于亚瑟的故事有了一点改动。原著里亚瑟的第一任妻子是在儿子两岁时出意外死掉的,电影为了故事的紧凑,也是时长的限制,设定为妻子是难产而死,亚瑟对于亡妻念念不忘,大有追随而去的念头,这也让电影的最后一幕,亚瑟为了救自己的被黑衣女人蛊惑而走向铁轨的幼子死亡,进而在浓雾中看到亡妻对自己款款微笑的场景变得合理又感人。

       我觉得这改编很棒,当然啦,如果按照原著拍肯定也是很棒的故事。

       我还想谈谈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我很喜欢他,我甚至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他的“颜饭”。很多人,很多看他片子比较少的人,都喜欢说他长残了,颜值完全没办法和他饰演小哈利波特时比,很多营销号在宣传他的新片时往往也喜欢加深这样的“刻板印象”。我不这么认为。我最喜欢他的部分是他的眼睛,就好像饰演麦格教授的玛姬女士说过的那样,他有一双与他年龄不和的忧郁的眼睛。




       它们很蓝,但不是大海的蓝色,像是低垂天空上聚拢来回的云朵,万千言语难传其意,盯着它们会让你觉得心里很安静。

       我开始有点理解导演为什么选择他作为这部电影和《杀死汝爱》的主演之一了,那么美丽的眼睛,流转之间就值得无数词句。他在浓雾中的每一次凝视,都能传达出亚瑟这个人物的善良与对于亡妻的怀念,他眼底隐隐有死志,所以他与幼子的对视并不多,他勇敢,但他也害怕。

       还有,丹尼尔刮了胡子还是很好看的。





       再来提一提这部电影里的一个很善良的配角——不管是在书里还是在荧幕上我都很喜欢这个角色——乡绅戴利先生。他数次慷慨无私地帮助亚瑟,也在那段阴沉的时光里给他提供了良好的照顾,他懂得倾听、善于理解,是个非常好的朋友。




       饰演这个角色的也是一个“老伙计”——美剧《ROME》里的凯撒,看见他的长脸我好开心啊。认他花了我一段时间,演员的可塑性真的太强了!他可以野心勃勃地在阿波罗神庙里接受桂冠,也能够在苏格兰乡间小道上向朋友投以关切的眼神,这个演员真厉害。




       最后我要吐槽字幕组,放几张截图请大家感受一下。这人名翻译简直不要更接地气,挥手再见.jpg



牛掰啊字幕组~

                                                                                         -Ende-

评论 ( 2 )
热度 ( 33 )
 

© 艾德玛拉 | Powered by LOFTER